江南院区

科普知识

儿童常见症状之---发热
发布日期:2021-10-12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分享到: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X

在儿科,同一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。做好症状的鉴别,尤其是识别一些急骤发生的危重症状,是关系到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的关键。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儿童最常见的症状---发热。

       

一、儿童正常体温

儿童体温按测量部位不同,分为腋温、口温及肛温三种。目前儿科临床多采用腋表测温,因其较方便,且不易引起交叉感染,除环境温度过低或病儿循环不良时,腋表所测体温偏低,需采用肛表测温较准确可靠,一般均可满足需要。腋表测温时间以5分钟为准,正常体温一般为36~37℃,如只是个别一次体温达37.4℃,全身情况良好,又无自觉症状,可不认为是病态。

    

二、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

正常体温可随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:1、体温可随性别、年龄及种族不同有所变化。2、正常体温受昼夜及季节变化的影响,一日间以清晨体温最低,下午至傍晚最高,夏季体温稍高。上午平均体温为36.9℃,其他三季平均为36.6℃。3、喂奶、饭后、运动、哭闹、衣被过厚及室温过高,均可使小儿体温升高,达37.5℃左右。4、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.3℃,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.4℃。这种差别随体温升高变得不明显,高热病人三者基本一致。

三、什么是发热?

一般认为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称为发热。以腋温为准,<38℃为低热,38~38.9℃为中度发热,39~41℃为高热,≥41℃为超高热。按发热时间长短,可分为短期发热和长期发热。短期发热是指发热<2周,长期发热是指发热时间≥2周。

注意:发热程度并不一定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,例如感冒可以引起高热,而新生儿或体弱儿严重感染,则往往表现低热或中热,甚至体温不升。

     

四、发热病因

婴儿及年幼儿童的急性发热大多由感染所引起,绝大多数是呼吸道病毒或胃肠道病毒感染;也可以是细菌感染,典型的有中耳炎、肺炎和泌尿道感染,偶尔是非常严重的感染,如脑膜炎。新生儿以B族链球菌、大肠埃希菌、李斯特菌等感染居多。2岁以下婴幼儿易患隐性菌血症,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。

急性发热的非感染性病因较少见,包括中暑和毒物摄入,如抗胆碱能药物。有些疫苗接种后会引起发热,持续数小时到一天,个别可持续数天甚至1~2周,但如果其他方面没有异常,则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检查。

慢性发热有各种潜在的病因,仍以感染最为常见,其中以呼吸系感染占首位,包括病毒、支原体、化脓性细菌及结核菌等。另外慢性发热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炎症性肠病;癌症,如白血病、淋巴瘤;累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疾病,如颅脑损伤、大脑发育不全、中毒性脑病、脑炎后遗症;机体散热障碍,如中暑、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、婴儿捂热综合征;遗传性周期发热等。

    

五、病情评估

短期发热在儿科多数由感染引起,预后良好或属自限性疾病,但发热也可是危重病人的早期表现,故应提高警惕。

对发热的评估因年龄而异,年龄≤3个月婴儿的急性发热,无论其他症状和体征如何,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。虽然发热的程度和病因的严重程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,但年龄<2岁者,体温>39℃的高热,其患隐性菌血症的危险性更大。

儿童发热患者全身评价很重要,如果发热患儿状态较差,具有精神萎靡、嗜睡、面色苍白或紫绀等中毒症状,更应仔细检查鼓膜、咽喉、胸部、腹部、淋巴结、颈抵抗及皮肤等,皮肤瘀斑和紫癜通常提示严重感染,必要时需住院观察。

     

六、辅助检查

所有年龄<3个月的发热患儿,需要进行白细胞检查,并根据情况进行血液培养、尿液分析和尿液培养,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查,其他检查包括胸部X线片、粪便涂片检查白细胞和粪便培养、红细胞沉降率、C反应蛋白等。

3~24个月龄的患儿,一般情况较好且可以接受全面仔细检查的,不一定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。但如果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,应进行相应的检查,如发现低氧血症、呼吸困难时,检查胸部X线片。如果一般状况差,但是没有发现局部的体征,应该考虑进行血细胞计数、血液培养、尿液检查以及脑脊液检查。

年龄>24个月的患儿辅助检查根据病史和体征情况而定。

     

七、处理

对于高热患儿应及时适当降温,以防止发热惊厥等不良后果。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,在降温的同时给予镇静药,发热原因不明者,应积极寻找病因。

1、降温治疗

1)物理降温:将患儿放置在环境安静、阴凉、空气流通的场所。采用冷毛巾、冷水袋等冷敷,28~30℃冷水或30%~50%乙醇擦浴,也可采用30~32℃的冷生理盐水灌肠。

2)药物降温:早产儿、小婴儿和体弱儿,尽量不用药物降温。常用的药物降温:对乙酰氨基酚,10~15mg/kg,4~6小时一次,24小时内不要超过5次,或布洛芬5~10mg/kg,6~8小时一次。

   

2、病因治疗

应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
注:图片来源于网络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