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峡青医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热点专题 > 三峡青医 > 正文

 

让患者更有尊严地生活

记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青年医师——杜富勤


读中学时的一次意外烫伤,让杜富勤萌生了学医的梦想,后来她如愿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,主攻康复医学,与康复医学有种命中注定的缘份。“康复重在恢复功能,提高生存质量,让患者更有尊严地生活。”性格内敛的她已经为康复医学默默奉献了13个春秋。

让截瘫患者站立起来,是她的梦想

杜富勤是四川泸州人,200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(康复医学)专业,同年进入我院百安分院康复医学科,现为康复医学教研室教学秘书、重庆三峡医专兼职讲师、主治医师。

“康复医学不同于其它临床科室,采用手术或药物治疗方式,让患者病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”杜富勤说,没有量化的硬指标,就是一个反复训练、不断安抚、渐渐恢复的过程。

这些年,她将针灸、针刀等传统康复技术,与X线或超声引导下射频热凝及脉冲射频治疗等介入康复技术结合,并运用物理及作业治疗等现代康复技术,在治疗各类脊柱源性疾病及脊柱脊髓损伤性疾病领域,取得了骄人的成绩。

仅2018年,杜富勤参与的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管理就达200余人次。“我们运用脊髓损伤ASIA评定、康复机器人、外骨骼机器人、三维步态分析、假肢矫形等现代康复技术,让绝大多数截瘫患者重新站立行走,这是康复医学人的梦想。”她欣喜地介绍,我们的脊髓损伤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技术在重庆居于领先地位,许多外地患者也慕名前来就诊。

有人说,康复好像就是做做按摩、针灸之类的。“这是认识上的误区,事实上,康复医学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学科。”杜富勤说,比如肿瘤康复,要涉及到手术、放化疗、中医、康复医师、康复护士、康复治疗师、心理医师等多个环节,只有树立“生命全周期”的理念,才能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。

提高患者生存质量,是她的职责

2016年,37岁的张女士因患急性脊髓炎,遗留了四肢瘫痪症状,转入康复科。刚从华西医院进修回来的杜富勤组织康复团队,反复评估,多次调整治疗方案,硬是让张女士恢复了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。张女士丈夫感慨地说:“以前认为康复可有可无,没想到如此重要,丝毫不亚于疾病治疗和生命抢救。”

2019年,重庆开县45岁的王先生因“高坠伤致四肢瘫痪”,在骨科脊柱病区行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、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、经皮气管切开等系列手术。术后,杜富勤对患者行床旁康复评估。“患者如果长期卧床,极易发生压力性损伤、深静脉血栓、肺部及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,必须尽快转入康复治疗。”经她的耐心沟通,患者家属同意转入康复科。

杜富勤召集康复护士、物理治疗师、作业治疗师、假肢矫形治疗师等,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康复评定,制定了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。在团队的通力合作下,经过近三个月的康复治疗,患者恢复了步行功能。“提前介入、团队配合,是康复治疗的基本要义。”杜富勤总结道。

专注一件事到极致,是她的追求

杜富勤所在的百安分院康复医学专业是重庆市级医学重点学科,2012年成功创建“重庆三峡康复研究中心”,设有神经康复科、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、骨与关节康复科、康复治疗科、儿童康复科等科室,是目前重庆市综合医院康复医学亚专业最全的科室。

“2006年刚到科室时,得到了科主任的悉心指导和真诚帮助,让我很快成长起来。”杜富勤说,科主任还鼓励年轻医生树立专业特长。这些年,她争分夺秒地学习和钻研,确立了自己的技术特长——脊髓损伤后患者的综合康复管理、神经源性膀胱管理、脊柱源性相关疾病的诊疗。

她还先后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和新技术。其中,神经根松动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,对颈椎病患者在传统针灸、理疗基础上实施现代康复治疗技术,减少了患者痛苦和疾病复发率,已广泛应用于临床。盆底肌肉功能评估及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中的应用,完善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评估及治疗手段。

Baidu
sogou